万年历

2025年法定假日安排

节日 放假时间 调休上班日期 放假天数
元旦 1月1日   1天
春节 1月28日 - 2月4日 1月26日、2月8日 8天
清明节 4月4日-4月6日   3天
劳动节 5月1日-5月5日 4月27日 5天
端午节 5月31日 - 6月2日 3天
国庆节&中秋节 10月1日 - 10月8日 9月28日、10月11日 8天

关于万年历介绍

万年历是一种跨越长时间范围的历法工具,它详细记录了阳历(公历)与阴历(农历)的对照关系。"万年"并非真正意味着一万年,而是象征性地表达了其覆盖时间跨度之大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万年历不仅是一个实用的历法工具,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。相传最早的万年历编撰者为了表彰其卓越贡献,后人将这部历法命名为"万年历"。

中国历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四千多年前的夏商时期。在已知的历史文物中,甲骨文中记载的历法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历书实物。这些甲骨历不仅记录了时间,还包含了古人对天象的观测和理解。在中国传统历法体系中,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类型:

阴历:也称太阴历,是完全依据月球运行周期来制定的历法系统。它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(朔望月)作为计时单位,约29.5天为一个月,十二个月为一年。阴历主要关注月相变化,记录月亮的阴晴圆缺,从初一到十五的月相变化。由于完全依据月球运动,因此与地球绕日运行的四季变化并不同步。

干支历:这是一种独特的中国传统历法,也被称为节气历或中国阳历。它采用天干(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)和地支(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)的60种组合来记录时间。干支历不仅可以纪年、纪月、纪日、纪时,还包含了反映季节变化的二十四节气,是一个较为完善的历法系统。

农历:这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历法,是一种融合了阴历和阳历特点的阴阳合历。它以月相变化(阴历)为基础,同时结合了干支历中的二十四节气(阳历要素),实现了月亮运行规律与太阳位置变化的统一。这种历法既能反映月相变化,又能指导农业生产,因此被称为"农历"。它不仅是计时工具,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,至今仍在民间广泛使用,对传统节日、民俗活动和农业生产都有重要指导意义。

万年历中的月份表示方法

阳历(公历)月份

阳历月份采用数字1-12月表示

农历月份

农历月份具有独特的称谓:正月(农历一月)、二月至十月(依序称呼)、冬月(农历十一月)、腊月(农历十二月)

二十四节气

每个月包含两个节气,是反映季节变化的重要标志:

春季:立春(2月3-5日)、雨水(2月18-20日)、惊蛰(3月5-7日)、春分(3月20-22日)、清明(4月4-6日)、谷雨(4月19-21日)

夏季:立夏(5月5-7日)、小满(5月20-22日)、芒种(6月5-7日)、夏至(6月21-22日)、小暑(7月6-8日)、大暑(7月22-24日)

秋季:立秋(8月7-9日)、处暑(8月22-24日)、白露(9月7-9日)、秋分(9月22-24日)、寒露(10月8-9日)、霜降(10月23-24日)

冬季:立冬(11月7-8日)、小雪(11月22-23日)、大雪(12月6-8日)、冬至(12月21-23日)、小寒(1月5-7日)、大寒(1月20-21日)

传统节日

万年历中还标注了重要的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:

如:春节(农历正月初一)、元宵节(农历正月十五)、清明节(阳历4月4-6日)、端午节(农历五月初五)、中秋节(农历八月十五)、重阳节(农历九月初九)、元旦(阳历1月1日)、劳动节(阳历5月1日)、国庆节(阳历10月1日)等等